《淺談圖書館分館改造_以新北市立圖書館泰山分館為例》
- Andy Hsu
- Jul 17
- 3 min read
前言
過往的圖書館空間,主要以類型或專門藏書為主要功能,因此常以藏書量、圖書類型為主要規劃重點。近年台灣各縣市圖書館因不同分館使用年限或空間規劃的調整,開始逐年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造,近幾年本所陸續完成了多個包含區域中小型分館、大學圖書館或學生研習閱覽空間,本文主要探討設計者如何藉由空間設計的手法、概念的延伸到整體空間感的形塑,創造對於使用者在圖書館內的良好體驗為主題,淺談地區圖書館之改造經驗。
圖書館設計課題理解與回應
如前所述,圖書館在時代的轉變下,相較過往已不再僅僅著重藏書量或閱覽座位數,關注如何以空間品質吸引使用者進入並停留在館內閱讀、參與活動、社交往往成為改造的重點。拜現今網路的運用,分館間利用APP預約讓各不同地區的書籍可流通的機制,使得藏書量某種程度已不再是主要設計課題,取而代之是藉由空間亮點的塑造、地區文史的鏈結、講座活動的串聯讓讀者走進空間。我們對於上述的設計課題,通常會藉由以下幾種設計上操作的重點來回應。
1、氛圍營造—材料搭配與光線導入
2、空間開放—尺度的控制與家具配置
3、使用導引—以配置的邏輯來創造活動
4、概念延伸—設計概念與亮點形塑
泰山圖書館改造_人、書與空間的流動經驗
基地現況的解讀
泰山圖書館位於既有公有市場五樓,已使用近20年。從挑高且中央無柱的結構可理解原建築設計係作為禮堂使用,但從建築生命週期之初即作為圖書館使用至今。這樣的空間特性對於設計者而言一則以喜一則以憂,喜的是空間內無柱且挑高,自然能呈現不同於一般單層空間的垂直設計手法,憂的是工程預算及施工難度的全面升級。原有空間內已困擾館方多年的分區噪音、照度不足、風格陳舊甚至多區漏水等問題,如欲同時解決必然得付出相對應的代價。因此設計初期即定調必須將有限的經費,重點必須放在視覺及身體感知上能得到最大回報的中央挑高部分。
動線規劃與空間配置平面配置上由梯廳主要入口起始,配置的邏輯以動到靜的序列呈現,藉由平面規劃引導使用者的行動。將最為繁忙的兒童閱覽區與流通櫃台配置在入口左右,進入空間中央的挑高且開放的新書展示與書庫區,並以此區為中心向兩側延伸出期刊閱報區、閱覽座席、視聽座位及地方文史區等。這樣的配置型態,不僅是為了整理空間的序列,也讓內部人員可在櫃台方便進行管理服務。

▲由動而靜的平面規劃,以中央方形雙圈書牆所構成的平面,主要空間圍繞中央向外延展。
氛圍營造與設計亮點
在爬梳泰山地區的歷史與人文資料後,我們對於泰山地區過往作為周邊地區的水源地這段歷史甚感興趣,於是利用建築物本身挑高的空間特性,從山、水、書、人這些角度去發想延伸,將挑高空間方正的型態做為基礎,以3.5M高的書架圍塑出兩層中央主要的開架式閱覽區,上方與樓板間約2.3M的空間,則作為書架結構、照明的功能,並以透光的材質讓山水的概念在此延伸出來體現。

總結
圖書館改造為目前文化建設相當重要的一個項目,在設計上很直接的要去面對讀者、館員、管理單位等對象,對於設計執行上並非易事,且在不同改造場域的狀況又有一定的不確定性,建築師的腳色必須不斷來回切換,亦是挑戰。但
以泰山圖書館為例,開館至今約兩個月,據館方初步統計每月來館人數約增加一萬人次,兒童區使用人數亦增加6倍之多,對於當地居民生活品質提升有相當大的助益,對於設計者來說更是一種鼓勵,更期待後續有更多建築師先進投入相關領域。
Comments